上一篇說安倍參拜靖國神社是一步錯棋,破壞了日本與亞洲各國的關係及與美國的互信,亦帶領日本走向軍國思想的方向。談起這段戰爭歷史,有一個重要角色不能不提,就是昭和天皇—-日皇裕仁。從靖國神社供奉甲級戰犯之後,日皇裕仁一直拒絕參拜,直至他病逝,及後的日本皇室也沒有參拜靖國神社。日皇裕仁不欲再回首二戰的歷史,從日皇裕仁侍從卜部亮吾的日記顯示,裕仁不滿靖國神社加入供奉甲級戰犯,所以從此再沒有參拜。
日皇裕仁在二戰中究竟是什麼的角色,或許他戰時的心理可分為兩個階段,上半段是被軍方說服了接受他們的觀點,「解放亞洲,成立大東亞共榮圈」,這種思想在當時由上至下不斷植根洗腦,加上1923年關東大地震和1929年全球經濟大蕭條,令這右翼思想傳播得更快,主導了整個日本軍事及政壇,並開始虎視耽耽滿蒙和中國。
1928年張學良東北易幟,標誌中國再度統一,打亂了日本企圖呑併中國東北地區的陰謀,開始部署發動事變展開侵略行動,1931年9月18日,日本關東軍以「自衛」為籍口入侵東北三省,事前並沒有上奏昭和天皇,日本內閣下達「不擴大政策」,昭和天皇亦指示「要徹底貫徹不擴大方針」,當然,軍部的關東軍並沒有理會,最後佔領了東北三省,建立滿州國。
昭和天皇對軍部自把自為的行徑心裏有所不滿,但還是不理會元老和外相的反對,讚賞及支持軍部的行動,昭和天皇認為,既然戰爭開始了,就支持到底,不管他們用什麼手段,只要軍部有功績,昭和天皇就加以讚賞。在中日戰爭之中( 日稱支那事變 ),昭和天皇多次下達敕語和敕令為軍部的行動掃除障礙,從而亦壓制了日本國內的反對聲音,軍國思想在日本進一步澎漲,軍部更加有持無恐,戰爭的責任,日皇裕仁是難以推缷,日皇裕仁多次下逹命令要求軍部速勝速決,但現實並沒有這麼容易,中國軍民上下一心團結保衛國土,日本亦開始陷入泥沼。
從小倉庫次的侍從日記記錄,反映了昭和天皇內心的另一面,可見他表面和內心相當矛盾,有助我們更客觀全面去分析整段歷史。
昭和天皇在1942年12月11日的一段發言,可看出當中的想法。
昭和天皇說: 「我並不想發動支那事變。那是因為害怕蘇聯。根據我得到的情報,支那並非是那麼容易(被占領)的。滿洲事變時便是如此。外務省的情報和海軍的意見都是如此。但是參謀本部和陸軍大臣杉山的意見則認為占領支那不費吹灰之力。這是錯誤的看法。但因為陸軍一致認同且意見強硬,我就沒再說什麼。」 「戰爭之前應該慎重,但一旦開始就必須打到底。」 如果這真的是他內心想法,可以理解為昭和天皇並不支持與中國開戰,但軍部既然開展了戰爭,就必須支持到底,為軍部掃除一切障礙,不管他們什麼行徑和罪行,只求結果和盡快完結戰事。或許我們現在有了一個較完全的畫面,了解整段歷史的前因後果。
1945年,日本在多個戰場已節節敗退,日皇裕仁希望盡快結速戰事,甚至開始考慮投降,主戰派當然反對,東京大空襲,令天皇已意識到戰局已無法扭轉,但昭和天皇仍沒有向軍部提出投降的想法,直至8月6日至9日,美國向廣島、長崎投下原子彈,昭和天皇於8月9日召開了會議,裁示須接受《波茨坦宣言》的要求無條件投降,但主戰派與主和派各執一詞,沒達成一致意見。8月14日,昭和天皇再次召開御前會議,再度裁示須接受《波茨坦宣言》的要求無條件投降,並要求鈴木貫太郎內閣起草《終戰詔書》,準備投降,完成《終戰詔書》後,8月15日昭和天皇在日本放送協會錄音並準備全國廣播( 日稱為玉音放送)。
當日凌晨,主戰派為阻止「玉音放送」,發動政變,並殺掉近衛師團團長森赳中將,假借其名義發出軍事動員令,並一度控制皇居,稱為「宮城事件」。但叛軍並沒有找到錄音,負責關東國防事務的東部軍領兵入皇宮平息了叛亂,叛亂的首領最後亦大多自殺。
1945年8月15日12時,日本放送協會在整點報時後,廣播錄音《終戰詔書》,日本正式宣告投降。
總結
日皇裕仁雖然不願對中國發動戰爭,但他並沒有運用自己的影響力及當時的憲法權力去阻止軍方的行動,反而作出了較少阻力的選擇,全力支持軍方對華的侵略和暴行,戰爭責任難以推卸。當然,當中的事情並不能三言兩語就能簡單地對日皇裕仁作出最終結論,這篇文章亦不是會考試題,並沒有指定答案,就讓大家能跳出框框去思考這段歷史。
你們的讚好是我們寫作的原動力,請支持我的 facebook 專頁及 Notcomment 的 facebook 專頁
ADR港股比例指數 www.adr168.com
我的 facebook 專頁 www.facebook.com/wargodriver
notcomment facebook 専頁 www.facebook.com/plscomment
以上提供資訊僅供參考,不應視為任何投資之建議或邀請,投資涉及風險,應先考慮個人因素,如有疑問請諮詢專業意見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